今天是: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生园地 > 文体活动

智能建造学院开展“在历史维度下的建筑物与构筑物”学术沙龙活动

来源: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:2025-11-08 17:55:26

建筑物与构筑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载体,凝聚各时期建造技术、功能需求与文化理念。为挖掘历史建筑与构筑物的技术价值、文化内涵及保护经验,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,2025年11月6日在8号楼412教室由学术召集人胡深老师发起的无锡太湖学院智能建造学院“在历史维度下的建筑物与构筑物”系列学术沙龙正式启幕。本次活动由数智化建筑专家沈益宁(哥伦比亚大学硕士、浙江大学本科)以线上的形式与胡深老师以线下的形式共同为全校师生呈现一场“数智技术与建筑历史”的跨维对话。

建筑物与构筑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载体,不同历史时期的建造技术、功能需求与文化理念,均在其形态、结构与材质中留下深刻印记。活动伊始,沈益宁老师以“数智技术如何重构建筑行业的传统逻辑”为核心命题开启分享。他结合在中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数智化研发领域的实践,系统阐释了技术对建筑行业的效率革新与价值延伸。在技术路径展示中,沈老师详细解析了建筑数智化全流程。这一“光学压缩”式的技术逻辑,既为现代建筑建造提效,更成为历史建筑信息挖掘的全新工具。

活动中期,针对人工智能在建筑领域的落地,沈老师重点拆解“感知层”模型能力,从CAD图元识别,到文本标注、图例符号提取,再到局部与全局上下文关联,配合YOLO模型在CAD图元识别中的精度-置信度曲线分析,直观呈现AI技术的应用潜力。他强调:“数智技术是连接建筑历史与未来的纽带,既能让现代建造更智能,也能让历史建筑的价值在数字时代被重新看见。”现场的同学们紧盯屏幕,认真聆听沈益宁老师的数智化技术分享,并不时记录下关键内容。

活动进入尾声,作为学术召集人,胡深老师从人文维度展开补充论述。他以“建筑:一门复杂的科学—艺术”为主题,梳理了建筑物与构筑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演变、功能迭代与文化内涵。通过剖析古代木构榫卯、近代建筑工业化转型等案例,阐释建筑作为“文明物质载体”的深层意义,与沈益宁老师的数智化分享形成“技术+人文”的学科呼应。此外,大家在互动环节中踊跃举手提问,围绕议题积极交流,形成了“线上吸收+线下思辨”的联动氛围。

至此,智能建造学院“在历史维度下的建筑物与构筑物”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。本次学术沙龙虽已落幕,但数智技术与建筑历史的思想碰撞仍在延续,沈益宁老师的技术分享为师生打开了建筑数智化的实践窗口。未来学院将持续以系列沙龙为平台,汇聚更多领域专家智慧,推动建筑数智化创新与历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,为智能建造学科发展蓄能,为培养兼具工程素养与文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筑牢根基。



太湖要闻
校园动态
友情链接: